读初中的孩子大多都会有的不听话,在和爸爸妈妈交流的时候,也不会每件事都听爸爸妈妈的话。这其实并非件坏事,说明孩子正在成长。所以,父母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,应该舍掉自己教育者的身份,心平气和下来,做孩子的倾听者。
怎么样和中学生交流交流?
1、尊重孩子,不要把父母的意识强加给孩子。
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,孩子也不例外,当父母与孩子建议不和时,必须要记住尊重孩子的建议,要协商而不是要强制。孩子总归还是孩子,还没长大,自然没父母的历程,想法自然不像父母那样成熟,所以爸爸妈妈应该换位考虑,尊重他,放手居高临下的态度,以交流和协商的方法进行交流,争取达到想法的统一。
2、换位考虑。
父母在考虑孩子存在的问题时,需要从多方面知道。这个时候也需要换位考虑,站在孩子的角度剖析问题。更能理解孩子的处境,和孩子交流起来就不会偏执己见。
3、多包容,教会他控制我们的情绪。
伴随孩子的成长,他已经有了我们的想法,所以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常常会遇见孩子的反抗情绪。这种情绪会通过抵触愤怒、反抗抵触的态度表现出来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可以让孩子有抵触情绪,释放孩子的内心情绪。让孩子掌握控制我们的情绪,戒骄戒躁。
和中学生交流交流有哪些好处:
1、使孩子愈加懂事。
通过交流教育,使孩子了解和谐的意义,说话做事了解替其他人着想,从小了解怎么样战胜我们的人性弱点,慢慢地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。
2、让孩子了解替别人着想。
通过交流教育,可以让孩子了解和谐的意义,说话做事时了解替其他人着想,了解怎么样战胜我们的人性弱点,慢慢地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。
3、做好亲子教育。
孩子很在乎爸爸妈妈是不是全身心投入关注他们,有些爸爸妈妈虽然与孩子长期一块,但不肯定常常交流。大部分爸爸妈妈都是以忙为理由,忽略亲子教育。爸爸妈妈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进步的前面,所以爸爸妈妈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,不断学习,提高教子能力,方可取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。
和中学生交流交流时容易进入的误区:
1、交流态度措辞强硬。
“必须要”、“需要如此做”果断而又强硬的说辞会让孩子感觉烦躁,特别当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时,这种话总是会带来反面成效。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容易陷入过度主观的状况,完全或者几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。部分脾气暴躁的父母有时甚至会“动手”,这类都是亲子交流时的雷区。
2、盲目比较。
很多孩子都有一个阴影,叫作“其他人家的孩子”,几乎都听过爸爸妈妈抱怨“你如果像某某就好了”“你看你们班的哪个哪个”“你有人家一半就好了”。如此盲目的比较,只能让孩子变得自卑或愈加“我行我素”。
3、觉得说话是交流的唯一办法。
在平时生活的交流当中,不少父母会不自觉地觉得多交流就意味着和孩子多说话。说话确实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种最容易见到方法,但它并非唯一的交流办法。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讲,有时说话的语调、父母的表情和肢体动作等反而是更容易同意和理解的语言。